行业新闻
南朝石刻云展:陈文帝1XBET陈蒨永宁陵石刻
1XBET官方网站南朝(420—589),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与北朝相对的南方政权,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共历二十四帝,计一百六十九年。南朝与东吴、东晋也可并称为“六朝”,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名闻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就是其中最富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这些列置于陵墓前的石刻群,形制硕大、雕琢精湛,是当时的雕刻匠师创作的辉煌杰作,更是我们今天借以窥见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石雕艺术高度发展水平的艺术珍品。
目前已发现的南朝陵墓石刻集中分布在南京、镇江两地。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9处,其中28处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共计17处(栖霞区10处:徐家村失考墓石刻、梁桂阳简王萧融墓石刻、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刻、梁新渝宽侯萧暎墓石刻、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北家边失考墓石刻。江宁区7处: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宋墅失考墓石刻、侯村失考墓石刻、方旗庙失考墓石刻、耿岗失考墓石刻。);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共计12处,在镇江,则位于丹阳和句容两地,其中 丹阳11处(陵口陵墓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金王陈南齐失名陵石刻、水经山南朝失名墓石刻、烂石弄南齐失名墓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句容1处(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朝时期的石刻规制一般为石兽、石柱、石碑各2件,偶有例外。据现存实物判断,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主要包括石兽、石柱、石碑三种,其数目为成对列置,除少数外,帝陵、王侯墓均是各置1对。而其间的差别主要通过石兽造型来区别:帝陵用独角兽、双角兽各1件,王侯墓用无角兽1对。帝陵前石兽体型上皆慎目张口、垂须,昂首挺胸而凹腰,身体明显修长,颈部尤长,全身呈S形曲动形态,具有南朝典型的“秀骨清像”特征,满身披麟翎,姿态灵动优美,装饰繁复华丽;王侯墓前的石兽,一般为狮形,有鬃,头上无角,张口伸舌,下垂至胸,略作卷状。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朱偰先生1936年出版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中采用的说法,帝陵前的独角石兽为“麒麟”,两角石兽为“天禄”;王侯墓前的石兽以外形似雄狮,多被约定俗成地称之为“辟邪”,其特征是头顶无角,鬣毛下披,长舌及胸,舌尖微卷,体态雄浑肥硕,气势威猛。[footnoteRef:0]
神道石柱,或称墓表、华表,除了体量大小有所区别外,在形制上较为统一。神道石柱分柱头、柱身、柱础三部分。柱头包括有浮雕莲花的圆盖和立于盖顶的小石兽。柱身雕刻瓦楞纹20至28道不等,柱身上部凿有矩形石额,上刻有文字,载朝代、墓主官职及谥号。左右两柱相对,文字或正刻或反刻,或顺读或逆读。有的石额侧面尚有线刻,石额下及柱身上雕神兽纹、绳辫纹、双龙纹及力士浮雕装饰。柱础上圆下方,上为头部相连、尾部相交、口含宝珠的双螭围成的环状榫孔,下为方形础座,四面浮雕神兽。[footnoteRef:1]
石碑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碑首半圆形,两侧浮雕双龙,交辫环缀于碑脊,碑首正中有略凸出的方额,上题刻墓主官职、谥号等,额下有穿孔。碑身主要刻长篇碑文,文字四周有卷草纹图案,部分碑阴勒立碑者姓氏。碑侧有浮雕及线刻画,多饰以神异、珍禽、瑞兽为内容的浮雕图案,底部还有莲花线刻画。碑座龟趺,上承碑身,作负碑状,龟首昂升,形象简朴有力。与神道石兽、石柱相比,石碑仍沿用汉碑的造型,是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遗物。[footnoteRef:2]
南朝陵墓石刻在墓前的排列位置,都以石兽居首,神道石柱次之,石碑殿后,其布局十分重视对称。这不仅表现为每一种石刻必须左右成对地相向排列,而且石兽的体态动势和神道柱石额的文字,也都是对称的。例如:陵墓左侧的石兽,如果其动势是头向右扭,左足在前,尾向左旋的话;那么右侧的石兽,必是头向左扭,右足在前,尾向右旋,使之达到对称的效果。石额的文字更是力求对称,如左侧石额的文字为正书顺读,右侧文字则为反书逆读或正书逆读。凡此种种对形式的追求对构,是南朝陵墓石刻在布局方面的突出特点。
总之,南朝陵墓石刻上承汉代石刻艺术传统,兼收北方与海外艺术营养,拓宽创作题材,丰富传统技法,在中国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的石雕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大道南狮子冲山谷内。狮子冲周边低矮冈峦密布,北为北象山,南为南象山,均呈东西走向。北象山南麓东西两侧,有两条低矮山脊向南延伸。南、北象山与两条山脊,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貌区域。
神道石刻现存双兽。东兽天禄双角,长3.11米,高3米;西兽麒麟独角,长3.19米,高3.13米,两兽体态修长,昂首阔步,体侧刻双翼,并有卷云纹。
该处石刻只剩下石兽,因此没有墓主人身份的相关信息。早期依朱希祖、朱偰先生观点,以“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命名登记。后随着周围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的进展,特别是2013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狮子冲南朝大墓进行了勘探和初步清理,出土了一批文物,现主流观点认为此石刻主人为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和其生母丁贵嫔,也多以“狮子冲陵墓石刻”指代该处文物。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今江苏丹阳)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1XBET。南梁天监元年(502)十一月,册立为太子。萧统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他爱好佛学,自立《三谛法义》。中大通三年(531),患病不治身亡,年仅30岁,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太子”。南梁天正元年(551),侯景拥立萧统之孙、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萧统为皇帝。南梁大定元年(555),萧统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政权,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萧统2岁时被立为太子,据《梁书》《南史》等记载,萧统仪态优美,但体形肥胖。受其父梁武帝的影响,萧统笃信佛教,于宫内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梁武帝晚年好猜忌,萧统曾因生母丁贵嫔墓地选址问题与梁武帝产生罅隙。萧统喜爱诗文,才华卓绝,最重要的文学成就是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史称《昭明文选》。相传,现位于南京市玄武湖风景区的古玄圃即是萧统编著《昭明文选》时所在的私园。太子于园中建亭馆、凿善泉池,邀集文人雅士泛舟湖上、游咏其间。萧统之所以英年早逝,也是因为在宫池中泛舟时采摘芙蓉落水,伤到大腿,由于不愿父亲梁武帝担忧而隐瞒病情,最终不治身亡。
萧统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很多传闻轶事。相传萧统在顾山“香山观音禅寺”与尼姑慧如相识相爱,却因身份悬殊。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为纪念慧茹手植双红豆,即今无锡、常熟、江阴、张家港四县(市)交界处之“顾山红豆”。位于今安徽池州贵池区的“昭明钓台”则传说是萧统在此钓得银鳞大香鲫,赞其为“天下贵池也”,“贵池”之名沿用至今。贵池当年叫石城,是萧统的封邑,天监年间石城大旱,萧统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后被百姓视作神灵。“求雨萧皇岩”位于浙江义乌上溪镇萧皇塘村,相传义乌大旱又生瘟疫时,萧统曾在岩头诵经求雨。村民们感念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筑庙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现江浙皖境内分布着很多“昭明太子读书台”“昭明太子读书处”遗迹,每处遗迹都流传着昭明太子在该地读书的传说。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萧统的后世评价多与其文学才华有关,不仅见诸史籍,也流传于文人墨客笔端。《梁书》评价萧统:“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录,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明代孙承恩《文简集卷三十八》评价萧统:“睿资天启,令德夙闻。恭俭自居,仁柔爱人。纂辑辞章,博渉典籍。潜文梵教,兹其蔽惑。”清代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称:“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朝,亦不可及也。……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结合后世关于昭明太子的传说,可以看出昭明太子才思敏捷、爱好读书、仁慈爱民的形象深入人心。
(天监元年)冬十一月己未,立小庙。甲子,立皇子统为皇太子。时年幼,依旧居于内,拜东宫官属,文武皆入直永福省。五年六月庚戌,出居东宫。
萧统爱好佛学,于宫内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
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
南梁中大通三年(531),萧统在宫池中采摘芙蓉落水后伤到大腿,向父亲梁武帝隐瞒病情,不治身亡。年仅30岁,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侯景拥立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政权,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三年三月,游后池,乘雕文舸摘芙蓉。姬人荡舟,没溺而得出,因动股,恐贻帝忧,深诫不言,以寝疾闻。武帝敕看问,辄自力手书启。及稍笃,左右欲启闻,犹不许,曰:云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恶?因便呜咽。四月乙巳,暴恶,驰启武帝,比至已薨,时年三十一。帝临哭尽哀,诏敛以衮冕,谥曰昭明。五月庚寅,葬安宁陵,诏司徒左长史王筠为哀册文。
(八月)丙寅,追尊昭明太子为昭明皇帝,豫章安王为安皇帝,金华敬妃为敬太皇太后,豫章太妃王氏为皇太后,妃张氏为皇后。
萧统喜爱诗文,才华卓绝。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史称《昭明文选》。
(天监)十四年正月朔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作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英华集》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初,丁贵嫔薨,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将斩草,有卖地者因阉人俞三副求市,若得三百万,许以百万与之。三副密启武帝,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于帝吉,帝末年多忌,便命市之。葬毕,有道士善图墓,云“地不利长子,若厌伏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墓侧长子位。有宫监鲍邈之、魏雅者,二人初并为太子所爱,邈之晚见疏于雅,密启武帝云:“雅为太子厌祷。”帝密遣检掘,果得鹅等物。大惊,将穷其事。徐勉固谏得止,于是唯诛道士,由是太子迄终以此惭慨,故其嗣不立。
初,昭明太子葬其母丁贵嫔,遣人求墓地之吉者。或赂宦者俞三副求卖地,云若得钱三百万,以百万与之。三副密启上,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地于上为吉”。上年老多忌,即命市之。葬毕,有道士云:“此地不利长子,若厌之,或可申延。”乃为蜡鹅及诸物埋于墓侧长子位。宫监鲍邈之、魏雅初皆有宠于太子,邈之晚见疏于雅,乃密启上云:“雅为太子厌祷。”上遣检掘,果得鹅物,大惊,将穷其事。徐勉固谏而止,但诛道士。由是太子终身惭愤,不能自明。及卒,上征其长子南徐州刺史华容公欢至建康,欲立以为嗣,衔其前事,犹豫久之,卒不立,庚寅,遣还镇。
古玄圃位于南京市玄武湖风景区,据说始建于齐,改建于梁,是萧统私园。太子于园中建亭馆、凿善泉池。邀集文人泛舟湖上、游咏其间,并在此编著《昭明文选》。
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
昭明太子陵曾在梁末的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南梁太清三年(549),杜崱、杜岸兄弟一起由岳阳王萧詧(萧统第三子)叛归湘东王萧绎,后在一次战斗中,杜崱的兄弟杜巚、杜岸及其母妻子女等被萧詧所获,皆斩于襄阳北门,从此杜氏兄弟与萧詧之间结下深仇大恨。南梁承圣元年(552),杜崱应萧绎之命随王僧辩东讨侯景,入建康城后,杜氏兄弟指挥兵丁对昭明太子墓进行了盗掘和毁坏。
2012—2013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狮子冲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在距离石兽西北约350米处的北象山南麓,发现了两座大型砖室墓葬。两墓均坐北朝南,东西并列,1号墓(M1)居东,2号墓(M2)居西,相距不到10米。墓葬上部各有独立封土,两墓之间封土相接位置有叠压现象。M1封土部分叠压于 M2 封土之上,可知 M1 的营建时间晚于 M2,这也与墓中出土纪年砖所反映的两墓时代相吻合。考古简报《南京栖霞狮子冲南朝大墓发掘简报》发表在《东南文化》2015年第4期。
两墓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平面呈“凸”字形、带甬道的单室砖墓,墓室平面近椭圆形,墓室外壁四周与墓圹之间有放射状砖砌挡土墙。墓室后壁外弧明显,两侧壁略弧,墓室前端左右呈弧角与甬道相连。M1砖室全长14.2米,宽6.4米,M2砖室全长15.2米,宽6.48米。
两墓的甬道内各设有两重石门结构。两个石门楣均呈半圆形,正面均以人字形拱为中心,左右两侧各有相互对应的带翼神龙、神凤、羽人,并有戏珠的图案。其中M1出土的第二重石门楣高1.2米,宽1.82米,厚0.28米;M2出土的第二重石门楣高1.04米,宽1.8米,厚0.12—0.28米。
两座墓葬均遭到严重的盗掘,盗坑内散落大量遗弃的墓砖。墓中出土了“羽人戏虎”及“竹林七贤”砖拼壁画和“普通七年”“中大通弍年五月廿七”铭文的纪年砖等。
M1墓室内出土一纪年砖,砖面带有明显的细绳纹,长 33厘米,宽 16.5厘米,厚 3.8厘米,砖面刻划铭文“师李/中大通弍年五月/廿七日於俊趶作此/砖大好可用”。其中“弍”原写作“元”字,后加笔改成了“弍”字。M2墓坑内出土一残缺纪年砖,砖面带有明显的细绳纹,残长 28厘米,宽 15厘米,厚4.5厘米,砖面刻划“普通七年∕师张正貟(员)”。
两墓墓室东西两壁均发现模印画像砖拼砌而成的壁画。M1 墓室西壁保存较好,由南向北依次为“羽人戏虎”、半幅“竹林七贤”人物组画。
“羽人戏虎”画幅长3.15米,残高0.74米。羽人位于虎前,头部已不存,其右臂上举,上臂有羽翼;左臂前伸,手指拈花,衣摆、裤管均呈羽带状后飘。羽人做腾空行进状,引导身后的“大虎”向前行进。虎头、颈、背部不存,四足奔驰,身材修长,虎身有明显的白色涂料痕迹。所见虎的三肢(左前、双后)均有羽翼。“大虎”尾后,为两个盘足仙人,均宽衣博带,腾空呈升天之势。其一头部已不存,另一仙人手捧丹炉,面含笑意。整幅图案下方点缀五朵花卉。
“竹林七贤”砖印壁画共有四人,各人之间以树木分隔,形成各自独立的画面。参照人物题榜,比照南京西善桥宫山大墓砖印壁画,可知四人由外向内依次为阮咸、阮籍、山涛、嵇康。
M1东壁整体保留较差,仅在发掘停止面底部残留一小部分砖印壁画,依稀可见树木枝干、衣带和龙纹线条。依照其西壁图案推测,东壁应有完整的“羽人戏龙”、另外半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人物组画。
M2东壁壁画保存相对较好,壁画为“仙人持幡”图案,画幅长0.68米,高0.41米。画中仙人身浮祥云之上,上身微倾,左手执幡,右手上举,搭于右肩,博带飘于身后,呈腾空升天状。西壁直棂假窗北侧,残留少许符节、祥云、博带等图案,推测西壁原先也应有“仙人持幡”图案,与东壁呼应。东壁“仙人持幡”图案下方露出部分须、角等,推测应为“羽人戏龙”砖印壁画;西壁下部亦隐约可见部分须、尾等,推测应为“羽人戏虎”砖印壁画。因未能继续清理,墓室内其他砖印壁画内容不得详知。
考古队于“石刻-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工作,于两墓周边发现四条疑似夯土墙。墙体依托原有山岭,局部低洼处进行堆筑,而形成的突起墙体,墙体局部堆筑较好,夯层清晰,大部夯层不明显。在北侧山岭处发现大量散落的石块,呈东西向分布,推测墙体应内为夯土,外包石墙。四条墙体将两墓包在其中,推测为两墓共用的陵墙。复原后陵墙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约150米。为了解墓园神道设施及有无其他附属建筑,在考古勘探的基础上,南京市博物馆对两石刻位置布设探沟进行考古试掘。试掘确认,两石刻虽经过人工抬升,但仍保持原有位置,未发生大的位移。两石刻下均有砖砌台基,两座砖砌台基遭破坏均较严重,形制相同,两台基东西相距22米。东侧砖砌台基以西3.6米处,发现一条南北向砖砌遗迹,方向与石刻台基南北向锁边一致;西石刻台基东侧约3.5米处,在探沟北壁上,发现一竖立丁砖。结合两处砖砌遗迹的位置、结构、方向,推测其应为墓园神道两侧的砖砌锁边,两侧锁边之间的距离,即为墓园神道的东西宽度,经测量为14.9米。
陵园勘探遗迹分布示意图(图源:马涛、祁海宁:《南京市栖霞区狮子冲南朝陵园考古工作简报》图二,载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朝真迹——南京新出南朝砖印壁画墓与砖文精选》)
关于狮子冲陵墓石刻的墓主身份,之前有南朝宋文帝长宁陵和陈文帝永宁陵两说。
20世纪30年代,朱希祖先生排除宋文帝长宁陵说,认定其为陈文帝永宁陵。朱偰先生最初倾向于长宁陵说,后来修订观点认为此处石刻确为南朝晚期遗存,应为永宁陵前遗物。日本学者曾布川宽在《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一书中,从石刻艺术风格出发,认为此处石刻与丹阳三城巷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遗存,及丹阳陵口石刻遗存,风格颇似并有进一步发展,应为梁代晚期及以后的墓葬遗存。1988年,狮子冲石刻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采取了“永宁陵说”,定名为“永宁陵石刻”。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罗宗真先生在《六朝考古》一书中通过对宋文帝长宁陵和陈文帝永宁陵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尤其是通过对灵山大墓出土的高达79厘米的青瓷莲花尊的考察,认定灵山大墓就是陈文帝永宁陵;而狮子冲石兽与陈武帝万安陵石兽相去甚远,反而与萧齐帝陵前的麒麟酷似,狮子冲石兽更具有南朝早期石兽的特征,推测是宋文帝长宁陵石兽被迁走后,齐梁时期的工匠仿齐武帝景安陵前麒麟重新刻制树立的,由此认为狮子冲是宋文帝长宁陵所在地。
2013年狮子冲大墓的考古发现,为解决狮子冲石刻主人这一谜团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王志高教授撰文认为,从墓葬规模上看,两墓均属特大型南朝砖室墓。甬道内设两重石门,是南朝帝陵的规制,如丹阳齐景帝修安陵、建山齐明帝安陵、胡桥齐和帝恭安陵和南京油坊村陈宣帝显宁陵四座帝陵,皆有两道墓门。栖霞一带众多的萧梁王侯墓,无一例外甬道内皆为一道石门。从形制特征和砖印壁画来看,狮子冲两座大墓也完全符合南朝齐梁时期帝陵墓葬的规制1XBET。
南朝王侯的陵墓神道石兽都是辟邪,头无角,颌无须,伸舌头。只有帝王陵墓的神道石兽才是麒麟和天禄,单角为麒麟,双角为天禄,有须无舌,身有鳞片纹样。狮子冲石刻的天禄和麒麟,是具备帝陵规制、皇帝陵墓前神道才有的石刻。
狮子冲两座大墓清理出土“普通七年”“中大通贰年五月廿七”铭文纪年砖,确定了营建时间均在南梁时期。普通七年(526)是昭明太子生母丁贵嫔的卒年,中大通二年(530)是昭明太子卒前一年。丁贵嫔陵墓的具体方位目前在史籍中找不到任何线索,昭明太子陵墓的方位在唐宋文献中留下了部分记载。《建康实录》卷十八载昭明太子“四月辛巳薨,……五月庚辰,葬安宁陵。案,……陵在建康县北三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一》记载 :“梁昭明太子安陵,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查硎山。”《景定建康志•风土志二•古陵》记载 :“梁昭明陵,在城东北四十五里贾山前。”《建康实录》《元和郡县图志》《景定建康志》三者记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昭明太子陵就在现在栖霞区以甘家巷为中心的南梁陵墓区范围内。
因此,从狮子冲两座大墓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出发,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狮子冲陵墓石刻的主人应该是昭明太子萧统,M1为昭明太子安陵,M2是太子生母丁贵嫔宁陵1XBET。
另《南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四杜崱传》记载:“及建邺平,崱兄弟发安宁陵焚之,以报漆之酷,元帝(萧绎)亦不责也”,是说昭明太子陵曾在梁末的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考古发掘证明,狮子冲两座大墓的墓门、墓室损毁非常严重,决非普通的盗墓行为所致。
20世纪50年代,以“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之名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以“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之名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南京博物院、东南大学建筑系、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对西侧独角麒麟进行了调查、测量、绘图。
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贺云翱、张治天等人对狮子冲一带进行了调查勘探,在大量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精密磁测技术初步确定地下勘探范围。
狮子冲陵墓石刻是南朝陵墓石兽中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富丽、神态最灵动且保存完好的一对。石刻风格迥异于南朝初期的古朴敦厚(以麒麟铺石刻为代表),也不似南齐的清风秀骨(以狮子湾永安陵为例),其健硕阔胸的姿态,嘴部的张力,以及步伐轻盈而极具神采,也不同于梁代早期兼有宋齐两种风韵的转型风格(以梁文帝建陵为例),与梁武帝修陵、梁简文帝庄陵颇为相似。狮子冲石兽的眼部凸出,头上的角肉感很强,漫身以卷云纹和连珠纹装饰为主;颈短而胸部仅仅略凸,不似南齐时期和南梁早期梁文帝陵石兽的颈长、身躯弯曲幅度大的风格;石兽的头部在南齐时期圆雕技法为主的基础上,对嘴部、角和眼睛的刻画更加充分;石兽呈亦步亦趋状,而不似南齐时期石兽的阔步姿态。石刻两兽都是以带白色石灰岩刻成,腰部、尾部连珠纹较为发达,尾部连珠纹两侧饰有涡纹,更加图案化,在继承梁代末期陵口和庄陵石兽的基础上开始显示出陈代的新倾向。
在保护六朝石刻的事业中,朱偰先生(原江苏省文物局副局长、中国著名文物专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朱偰多次对南京和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撰成的《金陵古迹图考》《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等著作,对所涉石刻作了初步考证说明,保存了大量影像资料,成为后继学者研究的必备参考。尤其是《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系统介绍了南京、丹阳一带的28处六朝陵墓石刻遗存,一图一考,图文并茂,详细地记录并反映了六朝陵墓石刻在当时的实地状况。其中,关于狮子冲陵墓石刻有这样的描述:“民国二十三年,余侨寓金陵,偶游栖霞山狮子冲,发现石麒麟一,肘鬃膊焰,腾骧欲飞,尝叹其雕刻之精美,艺术之伟大。归而考之,盖为宋文帝刘义隆长宁陵。”“由甘家巷越土山而南,里许至狮子冲,有石麒麟二,其一已毁,半倾地上;其一尚完好、独角六翼、东向兀立。其地后环土山,前对平岗,当大道之北,为帝王陵寝无疑。惟是宋是陈,颇难断言,观其作风,华美而精致,不若麒麟铺宋武帝陵之淳朴,由于艺术之进展过程而言,当后于宋武帝陵。”《金陵古迹图考》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触角双翅,最为玲珑。”
1944年,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霍夫曼和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行走于南京周边的乡村,拍摄了一批珍贵的南朝石刻照片。赫达拍摄的照片1945年由上海Verlag von Max Noessler & Co.出版德文本,书名为Nanking(《南京》),书中“六朝陵墓”一章中就收入狮子冲陵墓石刻影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关于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图录介绍层出不穷,如姚迁《南朝陵墓石刻》、姚迁《六朝艺术》、林树中《南朝陵墓雕刻》、梁白泉《南京的六朝石刻》、徐湖平《南朝陵墓雕刻艺术》等,相关研究论著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也包括了对狮子冲陵墓石刻的研究,兹不赘述。